上月,科迪华农业科技携手Economist Impact发布了《2021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该指数的评估基于58项有关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所构建的动态基准模型,旨在为全球粮食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性提供助力。
这项全球性研究与全球饥饿、营养不良指标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密切相关,也是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零饥饿”的重要参考。到今年,报告已积累了十年的数据,今年特别强调了过去十年中全球在粮食安全方面所得到的经验。
十年间全球各地区粮食安全状况轻微波动
尽管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安全水平连续第二年下降,但在过去十年中,一些国家在减少饥饿和降低粮食不安全性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亚太地区的表现优于全球其它地区。
粮食可负担性显著提升
根据报告,2012至2021年间粮食安全状况改善最大的前十个国家都得益于其在粮食可负担性方面的重大进展。其中包括中国、柬埔寨和肯尼亚在内的六个国家,则是通过降低粮食成本、刺激市场准入、实施粮食安全网络和减贫来提升粮食可负担性。
十年间亚太粮食安全环境总体向好
在过去的十年里,在23个被评估的亚太国家中,有20个国家在粮食的可负担性和可用性方面有所改善,17个国家在自然资源和复原力指标上有所改善,16个国家在质量和安全指标上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十年前,亚太地区没有国家出现粮食安全环境恶化。十年间总体粮食安全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国家是中国、柬埔寨和巴基斯坦,改善最少的国家是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
重视粮食系统治理
报告提到,亚太粮食安全状况整体向好得益于亚太国家政府对粮食系统治理的重视。善治是建立可持续粮食体系的关键,而政策干预有效促进了粮食系统的公平。例如,亚太所有国家都实施了粮食安全网络计划,其中柬埔寨政府在2020年为应对疫情而实施了新的针对贫穷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每月现金转移计划,而在这一指标上提高了50分。
从国家层面将粮食安全置于优先级,并制定和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是粮食系统治理的积极实践。在亚太地区,有11个国家在粮食保障和准入政策承诺指标上平均提高了59分。此外,亚太多国在政治社会准入障碍、性别不平等、国家农业适应性政策等指标的得分都有所提升。
酝酿农业科技创新
由于对市场信息和移动账户的获取更加便利,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整个亚太地区都在酝酿农业科技创新。在越南,农业技术初创企业正利用云计算来测量和传输有关稻田水位的信息;缅甸的农业技术部门正建立众包数据库来协助种植者解决作物问题;在斯里兰卡,物联网技术已被用于实现精确灌溉;在日本、新西兰和泰国,智能农场正在萌芽。但同时,报告也指出想要将技术发展真正融入农业实践,还需要继续推动知识转移和加大在农业研究上的公共支出。
提升粮食质量和安全
在过去十年中,亚太地区在粮食质量和安全方面进展显著。2012年至2021年期间,20个亚太国家提高了饮食多样性,整个地区的营养标准也平均提高7分。此外,所有亚太国家在微量元素供应方面都有小幅改善,有20个国家的饮用水供应方面得到改善。
十年间中国粮食安全改善幅度居亚洲之首
中国是亚太地区在十年之间粮食安全状况进步最为显著的国家。在过去10年,中国在可负担性、可用性、质量和安全这三大维度上分别提高了13.8分、12.8分和4.4分,显著提升了其总体粮食安全指数及全球排名。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近年来随着金融支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新型和微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持续增强。在过去十年,中国在市场准入和农业金融服务方面大幅提升32.1分,促进了其在可负担性指标上提升了13.8分。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在农业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提高14.4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提高12.6分),同样促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稳步提高粮食供应能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0-202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上升走势,202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5734公斤/公顷。2017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报告中,中国在粮食供应率上提高了33.7分,有效增强了粮食的可用性。
积极实施国民营养计划
在粮食质量和安全层面上,过去十年中国在营养标准这一指标上大幅提升了23.5分,部分得益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实施,中国的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